成本问题是发展绿色建筑的拦路虎?
点击次数:1758 更新时间:2013-04-17
4月1日-3日,“第九届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纷纷提到一个词——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将人们的关注目光再次引向将绿色建筑成本问题,引导大家走出绿色建筑一定会大幅度增加成本的误区。
*副部长仇保兴在演讲中提到,对绿色建筑进行经济分析后可知,除极个别绿色建筑项目外,一般绿色建筑项目在5年~10年内均能收回绿色技术所带来的成本增量,经济效益明显。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研究员叶祖达在演讲中表示,必须要从增量这个角度看绿色建筑的成本问题,不能仅仅考虑总成本。有不少开发商内部对于所谓成本的概念不清晰,很多人都不会算,总是考虑总成本,这是误区之一。
增量成本是绿色建筑的成本减去基准建筑成本后的值。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主任李丛笑说:“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计算目前尚无明确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计算方法,项目申报单位提出的数据不够专业,尤其是在计算增量成本时没有减去标准值,即标准建筑中采用相应技术的成本,例如,一些申报单位将地源热泵的成本直接算为增量成本而没有减去如果不采用地源热泵而用常规暖通技术的成本,由此造成计算成本过高,结果误导了开发企业,以为绿色建筑是高成本建筑,从而对绿色建筑望而却步。”
根据对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12年评审的148个项目进行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统计显示,居住项目一、二、三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分别为23.9元/平米、70.9元/平米、131.8元/平米,公建项目一、二、三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分别为29.9元/平米、87.3元/平米、216.4元/平米,整体低于先前行业内统计的数据。
其实,绿色建筑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可以使同一评价等级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产生较大差异,高不一定高成本才能达到。个别绿色建筑有绿色建筑技术堆砌的现象,过度“绿色”而造成不经济,不低碳。从成本方面考虑,既有使用本地建材、本地植物、建筑结构优化、人均用地面积控制等不仅不会增加建筑成本、反而能够降低建筑成本的技术的负增量成本技术;还有被动节能技术、市政中水、节水器具、预拌砼等零增量成本技术;当然,还有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太阳能热水技术、节能灯具等低增量成本技术,以及太阳能光伏、带自控装置的可调节外遮阳、屋顶绿化等投资回收期长、需要投入成本较大的高增量成本技术。
李丛笑认为,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绿色建筑技术趋于成熟,被动式技术得到广泛采用,绿色建筑零增量成本、低增量成本技术运用的越来越多,高增量成本的技术使用相对较少,使得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呈下降不断趋势。
据资料显示,一项目增量成本不高而容易达到,一些地区已经开始要求保障房普遍达到一要求,还有一些地区正在酝酿政策要求新建房屋普遍达到一,大有规模化推广一绿色建筑之势;二项目在国家财政补贴下,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提供了地方补贴、城市建设配套费减免等激励政策,增量成本压力相对不大,已激发起开发商越来越大的实施动力;三增量成本较高,开发商经过一定的研发努力方可达到,而总体来看,三的建筑品质普遍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