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建设特色生态城市
点击次数:1827 更新时间:2013-05-09
自上世纪90年代低碳生态发展被提出以来,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迅速。*从绿色建筑、绿色生态小区、既有城区生态化改造、绿色生态示范(新)城区、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几个层面,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特别是近些年来,针对生态城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加强了试点示范工作。当前,我国已有180个城市把低碳生态作为发展目标。
在第九届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的绿色生态城区分论坛上,*城乡规划司调研员汪科说,我国低碳生态示范城区还处于规划阶段、建设初级阶段,真正的绿色生态城区还远未形成。就示范试点而言,城市特色不强。各地未能充分结合当地资源环境特点、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建设,对自身特色挖掘不足,城市新型社区、邻里构成不突出,慢性交通系统规划建设缺乏新意。
生态城市缺乏系统安排
我国低碳生态城的试点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是2011年前,*通过合作和签订部省、部市合作协议的方式,推进中新天津生态城、唐山湾生态城、无锡太湖新城、深圳平山新区、深圳光明新区等12个生态城的试点工作。
第二阶段,为进一步推进生态城市试点,*提出《低碳生态试点城镇申报暂行办法》,并设置了低碳试点生态城的6个基本入门条件。2012年9月,为进一步加强对低碳生态试点城镇的支持力度,*对生态试点城镇和绿色生态城区工作进行了整合,并于2012年10月、11月先后批准了长沙梅溪湖新城、昆明呈贡新区、重庆悦来生态城、池州天堂湖生态城、贵阳中天未来方舟5个新城区为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目前,正在研究批复南京河西新城区、肇庆新区*绿轴生态城、株洲云龙新城、武汉四新生态新城、西安浐灞生态区5个生态示范城区。
汪科说:“当前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存在*政府比地方政府重视,学者专家比政府部门关注,研究和规划成果多、实施成效有限等问题,尤其是缺少清晰的、全面的、整体的、系统的安排。”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设计研究所副所长袁凌强调,无论生态规划还是绿色建筑设计,zui重要的是因地制宜。
规划低碳交通体系引导绿色出行
同济大学教授龙定惟认为,城市节能问题是多个领域交错的综合问题,仅靠建筑节能或单个领域的节能措施无法根本解决。当前,我国城市工业、交通和建筑三大耗能领域的节能缺乏横向协调、纵向指导,缺乏联动,得不到实质性节能效果。
低碳交通是生态城市实现节能目标的重要内容。呈贡新区党工委书记周越峰认为,生态城市建设,各个城市要因地制宜,明确适宜的综合交通方案。设计可以步行安全穿行的街道并提供舒适、有趣的步行区域是建设宜居、低碳城市的*要务。步行街道是每个低碳宜居城市的基础。步行可以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支持公共交通、改善城市环境并推动社区发展,并且采取简单的措施即可实现。此外,还应当构建密集的、安全的自行车慢行道,在主干道上设计公交优先车道和主干道单向车道,使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比驾车更为便捷。
无锡市规划局副局长、无锡市太湖新城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尤志斌介绍,无锡太湖新城规划将绿色交通战略与循环资源战略、生态建设战略、低碳经济战略并列为四大生态战略,并提高了公共交通站点的覆盖范围,进行了《太湖新城慢行系统规划》,在解决城市基本交通需求的基础上,充分激发慢行交通系统所具备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示范带动生态城市建设
汪科指出,当前,在低碳生态城市试点时,要把握差异化、阶段化、本地化,包括:国情、省情、市情与国外的差异,以及自然和气候条件的差异、地域发展的不平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城市发展建设的阶段、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能力等。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委员叶大华介绍,北京因地制宜,在丽泽金融商务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海淀北部地区等地区积极开展低碳生态的探索和研究,积极发挥示范项目的带动作用。
北京的*低碳社区——丰台区长辛店生态城,根植于本土情况,提出空间规划、交通规划、能源规划、生态修复相集成的生态城规划策略,并将10项低碳控制指标纳入土地招拍挂阶段中,*解决生态发展目标在城市建设中落地难的问题。
据悉,“十二五”期间,北京计划创建至少10个绿色生态示范区,创建至少10个5万平方米以下的绿色居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