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态城市发展需要建立因地制宜的新模式
点击次数:2702 更新时间:2013-07-03
工控摘要: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国不断涌现出大批合作共建的低碳生态城市,但一些城市在大量引进*进技术的同时,往往容易忽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河西新城区立足实际,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的新模式。
低碳生态城是一个“舶来品”,当前我国涌现出一大批合作共建的低碳生态城市,一些城市在大量引进*进技术的同时,往往容易忽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河西新城区注重学习借鉴其他城市的先进做法,立足河西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的新模式。
*,因地制宜的规划方案。
低碳生态的土地利用方案是低碳生态之根本,河西新城区充分吸收*进城市规划经验,立足现代化城市新中心的定位,采取紧凑混合用地模式,规划建设交通综合体、社区综合体和市政综合体,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建立小网格高密度路网体系,构筑生态开敞空间体系,建立了一套适合高密度城市中心地区的低碳生态规划方案。
第二,因地制宜的能源方案。
可再生能源比例是低碳生态城市的重要指标之一,河西新城区基于地区可再生能源禀赋和滨江特点,以及周边紧邻热电厂和污水处理厂的区位条件,提出以利用电厂余热实现热电冷三联供、浅层地源热泵、江水源热泵、污水源热泵、太阳能光热光电等为辅助能源系统,力争实现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占比20%左右的能源结构目标,可再生能源比例虽不高,但却是在综合比选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之后的切实可行方案。
第三,因地制宜的水资源方案。
再生水利用率是低碳生态城市的重要指标之一,河西新城区立足地处长江之滨、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近期以雨水回用为重点,远期或远景适当考虑污水回用的再生水利用方案。
第四,因地制宜的绿色建筑方案。
河西低碳生态示范城区实现绿色建筑*全覆盖。为了更加切实有效的推进这项工作,河西新城区立足地处夏热冬冷地区,正在制定河西地方性的绿色建筑设计导则、施工导则和验收导则,以此作为河西地区绿色建筑的适用技术指引。
第五,因地制宜的工程方案。
河西新城区通盘考虑地区竖向关系,基本实现了区域内部的土方平衡,既减少了土方的长距离运输,也解决了城市景观问题和社会问题。在道路设计中,根据当地地下水位较高的实际情况,不盲目采用渗水路面,而是通过提高道路绿化率、建立道路雨水收集系统、依托建筑场地雨水收集系统等方式,共同实现降低径流系数,实现雨洪的有效管理。
低碳生态城是一个“舶来品”,当前我国涌现出一大批合作共建的低碳生态城市,一些城市在大量引进*进技术的同时,往往容易忽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河西新城区注重学习借鉴其他城市的先进做法,立足河西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的新模式。
*,因地制宜的规划方案。
低碳生态的土地利用方案是低碳生态之根本,河西新城区充分吸收*进城市规划经验,立足现代化城市新中心的定位,采取紧凑混合用地模式,规划建设交通综合体、社区综合体和市政综合体,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建立小网格高密度路网体系,构筑生态开敞空间体系,建立了一套适合高密度城市中心地区的低碳生态规划方案。
第二,因地制宜的能源方案。
可再生能源比例是低碳生态城市的重要指标之一,河西新城区基于地区可再生能源禀赋和滨江特点,以及周边紧邻热电厂和污水处理厂的区位条件,提出以利用电厂余热实现热电冷三联供、浅层地源热泵、江水源热泵、污水源热泵、太阳能光热光电等为辅助能源系统,力争实现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占比20%左右的能源结构目标,可再生能源比例虽不高,但却是在综合比选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之后的切实可行方案。
第三,因地制宜的水资源方案。
再生水利用率是低碳生态城市的重要指标之一,河西新城区立足地处长江之滨、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近期以雨水回用为重点,远期或远景适当考虑污水回用的再生水利用方案。
第四,因地制宜的绿色建筑方案。
河西低碳生态示范城区实现绿色建筑*全覆盖。为了更加切实有效的推进这项工作,河西新城区立足地处夏热冬冷地区,正在制定河西地方性的绿色建筑设计导则、施工导则和验收导则,以此作为河西地区绿色建筑的适用技术指引。
第五,因地制宜的工程方案。
河西新城区通盘考虑地区竖向关系,基本实现了区域内部的土方平衡,既减少了土方的长距离运输,也解决了城市景观问题和社会问题。在道路设计中,根据当地地下水位较高的实际情况,不盲目采用渗水路面,而是通过提高道路绿化率、建立道路雨水收集系统、依托建筑场地雨水收集系统等方式,共同实现降低径流系数,实现雨洪的有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