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产业化:“春天”的到来尚需时日
点击次数:1973 更新时间:2013-08-26
作为房地产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一环,住宅产业化正越来越被行业重视,甚至有专家预言,产业化是未来房产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已在中国有过15年发展历程的住宅产业化,因遭遇高昂成本、产业链不成熟等多重阻力,推进速度缓慢。职能部门只能以保障房为契机,为住宅产业化寻求突破之路。
产业化进程缓慢
其实,中国对住宅工业化的探索已达15年,早在1998年,*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便已成立,该中心的成立旨在统一管理、协调和指导全国有关住宅产业化方面的工作。2002年以来各地建立了33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
然而,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住宅产业化仍存有不少差距。我国住宅建设基本上仍是粗放型,传统陈旧的技术仍在被大量采用,先进的技术及技术革新往往被建设中的短期行为排除在外。住宅部件标准化和通用化程度低、住宅部品尚未形成配套系列,据统计我国部品、材料以及配套产品品种不足2000种,而日本有10000多种。
为何产业化进程如此之慢?
据调查,当前,我国企业在成本核算和市场需求方面并没有工业化生产的利益驱动,这成为困扰我国实现住宅产业化的zui大阻力。
从会计成本上看,产业化在开始并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前期投资较大,包括工厂的修建,一系列的调研和实验,都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而且效益不会短期内见效。
作为住宅产业化的者,万科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住宅产业化成本造价太高。比如外墙反打施工工艺中固定面砖的橡胶网格和双面胶、保温材料、外墙接缝防水材料等,只能从日本以及其他国家进口。
万科一语中的的同时,也有相关研究数据作支撑。据了解,开发商采用住宅产业化每平方米的造价比传统方式高出350元至500元,一家开发商按一年300万平方米的开发量计算,将会增加12亿元左右的开销。
除高额成本挡道,产业链不成熟也是住宅产业化的一大阻力。
万科在住宅产业化向全国大规模推广的过程中,就遭遇到了重重困难,例如上下游配套不足、技术工人缺乏、产品成本造价过高等因素。
业内专家表示:“住宅产业化适合于同时拥有水泥、建材、开发等业务且上下游产业链紧密的开发商,但目前大部分中国开发商只做开发,上下游打不通,开发商做住宅产业化会面临较大的风险。”
保障房成突破口
成本高昂,产业链不成熟,不足以成为进程缓慢的zui终理由,如何突破阻力?职能部门也在为住宅产业化寻找新的突破口。
业内的聚焦点在政府主导的保障房建设。生产技术的提高和推广,zui重要的是存在大量的产品需求。保障房一方面具备这个条件,另一方面,保障房有政府主导和投资支持,易融入产业化的理念和内容。
从目前各地在住宅产业化的试点项目来看,也验正了这个现象,北京、深圳、上海、江苏的一些城市正在以保障房为载体,以建筑工业化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尹中立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住宅产业化的优势正在被房企重新认知。现在的建筑都是人工建起来的,这就会因为工人素质等因素产生各种房屋质量问题,房屋品质难以得到控制。
产业化的直观表现就是工厂化与标准化,每堵墙、每个装修细部都可以是一条生产线制作出来的,意味着节能环保,省时省力,同时也可以避免多因素造成的质量问题。
尹中立表示,如今产业化的概念已经铺开,但是短时间内还难以达成这样的预期。尹中立分析,产业化的zui终目标就是机械化代替人工,只有人工成本高于机械化水平的时候,产业化的真正目标才能得以实现。虽然当前的人工成本较高,但是比起产业化的成本,还是相对较低的。
南京林业大学社会系主任孟祥远表示,开发成本越来越高,地价越来越高,利润持续走低,房地产的集约化发展会导致小企业退出,大企业和品牌房企版图提升,形成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