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目录
技术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详细内容
建筑产业化迈入标准化新阶段
点击次数:1423 更新时间:2014-04-29

    历经十几年的编制之后,备受业界关注的*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日前(以下简称《规程》)正式发布,并将于今年10月起正式施行。《规程》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共同主编,全国各大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许多建筑产业化领域相关企业均参与了编制工作。这也让《规程》的实际指导能力大为提升。
    “该规程较全面地总结了我国近年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研究成果和全国各地的工程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了*进技术,主要技术指标设置合理,能满足工程建设需要,将成为接下来指导行业发展的重要标准。”*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建筑技术处处长叶明在媒体采访时表示,《规程》涵盖了设计、施工、构件生产、验收等各个环节,实施后将结束装配式混凝土领域无国家标准可循的状态,是现阶段标志性的技术规范。
    据了解,另一*行业重要标准 《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目前也正处于形成征求意见稿阶段,预计年底完成报批,有望明年施行。此外,*还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完善建筑产业化标准体系。不难看出,我国建筑产业化正加速迈进标准化建设新时代。
    填补领域空白
    “经过了这么长时间,《规程》zui终得以发布可以说是非常不容易。”叶明告诉记者,早在2003年,原建设部就下发通知,要求以行业标准《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和施工规程》为基础,新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但直至2006年,编制工作才正式开展,受限于当时的工程案例和技术条件,进度一直较为缓慢。而随着近几年建筑产业化日趋加温,不少企业纷纷参与实践,这让编制工作的实践和理论基础越来越完善,对于《规程》zui终的顺利“诞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在我国建筑产业化领域广泛使用的一种结构体系,许多企业都在翘首以盼《规程》的zui终落地。”山东万斯达集团技术总监肖宁海告诉记者,在《规程》没有发布之前,企业在进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建设时主要是依据各地的地方标准,因为缺乏全国统一的技术依据,许多项目要不断进行论证审查,过程较为繁琐。《规程》的出台不仅统一了标准,降低了相关法律风险,还解决了工程实践当中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给出了在我国广泛使用的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的原则和一些具体的设计方法。”叶明介绍,剪力墙结构体系在国外较少应用,属于“中国特色”的结构体系。
    据了解,装配式建筑在许多国家都得到了普及,相关的标准规范也很全面,但我国的装配式建筑有其自身的发展特性,因此《规程》在编制过程也注意体现了“中国特色”,让其在实践指导中更接“地气”。
    而一些在编制之初采用的术语随着近些年技术和观念的变化也做了修改,以“拆分设计”为例,为了强调设计的整体性,避免给人在传统的设计基础上再进行拆分的误解,zui终《规程》中没有采用这个提法。“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些年大家对于建筑产业化理念和观念的转变,可以说是一大进步。”叶明认为。
    针对业界普遍关心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的连接技术和高度问题,《规程》也在大量调研和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结论。即在连接设计上采用钢筋套简灌浆连接技术和约束浆锚钢筋连接技术。在高度及抗震性能上,采用装配与现浇相结合的技术使得装配式结构具有与现浇结构接近的高度及抗震性能。
    顶层设计需加速
    由*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的《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于去年7月份正式启动编制工作,目前已进入征求意见稿阶段。据叶明透露,评价体系将围绕建筑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针对评价对象从设计、建造、管理与效益三部分进行综合评价,zui终评价结果将分为1A、2A、3A。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标准让行业更加明确什么样的建筑才算是工业化建筑、如何界定一个建筑的工业化程度,从而引导行业更好地去开展建筑工业化的实践”。叶明认为,建筑产业化目前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关键节点,相关标准和顶层设计的尽快完善非常有必要。
    据了解,目前部委层面正在编制起草的相关文件还包括《“十三五”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指导意见》、《建筑产业化标准体系》等。
    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顶层设计的完善依然任重道远。“除了要尽快出台相关的发展规划和标准之外,还需要转变工作机制。”岑岩认为,建筑产业化作为一种体系化、整体化的系统,对于传统的管理机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前我国建筑领域的很多流程都是基于碎片化管理,难以形成有机的整体。“建筑产业化是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政策与制度创新三合一的创新体系,只有尽快完善相关顶层设计,才能引导行业有序健康的发展”。

分享到:

加入收藏 | 返回列表 |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