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目录
技术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详细内容
从国外专家视角看我国绿建规模化发展
点击次数:1197 更新时间:2014-07-15

法国城市形态与复杂系统研究所所长、城市规划师(生态学、建筑学、艺术史博士)Serge Sadat对中国城市发展做了深入研究,提出建设宜居城市应从以下8个方面入手:①紧凑的建筑布局与高建筑密度;②居民就业和城市设施;③街道网络密集;④运输方式、能力与城市密度;⑤土地利用和社会基础设施;⑥社区级别与混合使用;⑦适宜步行的建筑和街道;⑧设计和优化微气候的潜力。

他以中国城市发展沿革为例,抽丝剥茧地分析了城市密度、布局等与生态规划的关系。分析表明:20年来,大规模地将农村土地转换为城市用地使上海的城市密度降低了50%;城市扩大的速度是人口增长速度的3.3倍,这种大规模的扩展使得中国丧失了过去城市紧凑型布局的优势。

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在大力发展建设高层建筑的同时,中国的城市密度却在降低。浦东常常被看作是高密度城市发展的*,实际上,以800×800m2地块分析发现,浦西的建筑覆盖率远高于浦东;城市密度值有0.7之差。Serge Sadat对中国深圳、韩国首尔城市面积和人口做了比较,结果表明:首尔占地605平方公里,人口为970万,折合每平方公里16033人;深圳占地1750平方公里,人口为1030万,折合每平方公里5886人。

目前,中国城市平均密度低于5000人/km2的临界阈值。当城市密度低于5000人/km2时,可能存在如下问题:①公共交通不具经济性;②能源消耗突飞猛进;③用能效率低下。低密度城市将增加基础设施成本、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以城市密度大于20000人/km2的巴黎或曼哈顿与城市密度在5000人/km2的中国普通城市比较表明:中国城市人均道路投资成本增加300%;人均供水管网投资成本增加40%;人均污水管网投资成本增加200%;人均交通运输碳排放增加150%。从单位GDP碳排放量方面分析比较东京、伦敦、新加坡、香港、上海和北京等城市,上海单位GDP碳排放量是伦敦的9倍。见图1。

Serge Salat从城市街道布局方面对上述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剖,研究成果表明:1)中国城市道路虽然规模大,但是以汽车通行为导向,缺乏适宜于步行的街道。以巴黎*街区和北京二环以外的街区为例进行比较,中国城市街道尺度宽,缺少中间尺度的街道网络。如图2分别为纽约(上)和上海陆家嘴(下)1平方英里的卫星影像图,明显看出其路网密度的差异。2)城市核心区地铁站的密度直接影响了人们的交通方式。在巴黎和曼哈顿,每平方公里地铁站接近4个;在北京二环以内,每平方公里仅有0.62个地铁站。3)城市设施不平衡。北京的城市绿地率高达30%,但是,绿地的规模巨大,缺乏小的绿地空间,导致远离民居住地,平均距离约为3km;在巴黎大于7公顷的公园有17个;1公顷至17公顷之间的公园有65个;小于1公顷的公园有300个,平均10分钟步行可达。4)中国城市功能分区明确,而不是混合使用。5)超宽的城市街道给步行带来很大的麻烦。6)超大型建筑使得能源利用率低下。当建筑进深大于14米时将不能依靠自然通风,且需要人工照明,增加建筑用能。

针对中国城市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Serge Salat提出通过改变发展策略来影响中国城市规划思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指出在已确定路网的前提下,容积率也是值得研讨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城市规划中,容积率应根据用地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首尔:CBD的容积率在8-10之间,居住区只有0.5-4;纽约:郊区住宅的容积率只有0.6,而曼哈顿CBD的容积率在10。增加道路交叉口的数量会使得交通更便捷。例如:平均每平方公里交叉口数量:都灵152;巴塞罗那103;巴黎133;曼哈顿120;东京银座211;上海浦东17;北京城区14。两个交叉口的距离:都灵80;巴塞罗那;130巴黎150;曼哈顿120;东京银座43;上海浦东280;北京城区400。

分享到:

加入收藏 | 返回列表 |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