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目录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详细内容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集成
点击次数:2947 更新时间:2012-09-03

  一、《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集成》的意义
  目前,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近30%,建筑行业必须全面提高能效水平。如果全部实现公建50%、住宅65%的节能标准,年可节约标煤1138万吨;每年新增建筑约3000万平方米,全部执行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年可节约标煤40万吨。累计新建节能建筑加上“既改”完成量,总共才两亿多元,约占城镇建筑总量的30%.贯彻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还有很大空间。
  广义的建筑能耗是指从建筑材料制造、建筑施工,一直到建筑使用的全过程能耗。狭义的建筑能耗即建筑的运行能耗,就是人们的日常用能,如采暖、空调、照明、炊事、洗衣等的能耗,它是建筑能耗中的主导部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消费的重点将从“硬件”(装修和耐用的消费品)消费转向“软件”(功能和环境品质)消费,保障室内空气品质所需的能耗(空调、通风、采暖、热水供应)将会迅速上升。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开展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能源资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以绿色、生态、低碳理念指导城乡建设,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zui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对于贯彻节能减排战略、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我国实施的北方采暖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不仅每个采暖季节能30%以上,而且改造后住宅室内温度普遍提高5摄氏度左右,取得了节能环保、改善民生等多重政策效应。
  (三)推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必须有合理、适用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作支撑。“技术集成”对每项技术都从技术简介、使用效果、推广程度和工程案例4方面进行了简要的概述,使阅读者能直观地认识到各项节能绿色技术,指导大家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关注这些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建筑成为名副其实的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为推广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加强生态城市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二、《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集成》的主要内容
  《技术集成》从建筑的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利用、提高室内环境质量以及运营管理6个方面,共介绍了54项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适用技术,有的技术还结合省内外案例做了介绍。
  关于节地与室外环境技术,主要是要求建设参与者,在项目前期就要做好规划,在保护和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技术集成”从实用出发,介绍了地下空间综合利用、风环境模拟技术、种植屋面技术和建筑外墙垂直绿化技术。石家庄新胜利大街地下空间利用,系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一个例子。
  关于节能与能源利用适用技术,从建筑物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技术与新型节能建筑体系、供热采暖与空调制冷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应用技术、城市与建筑绿色照明节能技术及其它节能技术五大方面进行了介绍,内容主要有: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技术、外墙保温系统、节能门窗、外遮阳技术、水蓄能*空调技术、集成冷冻站、排风热回收装置、水泵、风机及空调系统的各种节能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太阳能热水系统、风能利用技术、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电梯能量回馈技术、电网谐波治理技术、分布式能源技术等。
  其中的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技术来自德国,指在建造成本经济合理的前提下,通过建筑及设备技术,使建筑物对外热传导过程的热损失和通风系统中的热损失zui小化,并通过合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及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使运行过程不消耗(或极少消耗)化石能源,室内环境达到健康舒适要求。,分别开创了我国被动式低能耗办公建筑、被动式低能耗居住建筑建设的先河,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极为重大。
  关于节水与水资源利用适用技术,从节水和水资源再利用角度出发,主要介绍了水量平衡技术、雨水回收利用技术、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技术、屋面虹吸雨水排水技术、分质供水技术、绿化灌溉节水技术及水处理监控系统。其中的水量平衡技术、绿化灌溉节水技术已在各城市供水系统广泛应用。
  关于节材与材料利用适用技术,从材料再利用和不同的结构体系出发,介绍了固体废弃物利用技术、集成房屋技术及高强度钢筋技术。其中的集成房屋又称可移动或可多次拆装房屋。其优势一是低碳,即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二是重复利用,大部分建筑部件能够在其它项目中再次使用;三是循环利用,房屋寿命结束后90%的材料可以回收利用。集成房屋依受力体系分轻钢墙体受力体系、轻钢框剪体系、钢木结构体系、木结构体系、预制组合体系等。
  相关检测设备:门窗三性检测设备/幕墙四性检测设备/高强螺栓检测仪/建筑维护结构现场检测仪/平板导热仪/水紫外辐照试验箱/抗滑移系数检测
  :
  :李

分享到:

加入收藏 | 返回列表 |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