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国光伏产业而言,连续5年年增长率超过*,在产品价格暴跌的背景下企业利润锐减乃至大面积亏损,巨额负债更令企业如牛负重。2010年,光伏产业毛利率还在30%左右;2011年就降到10%以下,而行业内的企业毛利率若是达不到10%就难以实现盈利;到今年上半年,海外上市中国光伏产业股中,毛利率低达1%以下者已经比比皆是,有的甚至为负数。从已公布的今年上半年财报来看,66家光伏上市企业净利润降幅普遍超过50%,毛利率均低于10%,10余家光伏上市公司亏损。在重重压力之下,尚德、赛维等深陷破产危机。赛维LDK去年亏损6.5545亿美元,今年上半年亏损10.8亿元人民币,负债266.76亿元人民币,资产负债率高达88%左右。
美欧相继对中国光伏产业发起“双反”调查(反倾销和反补贴),这也被国内外相当一部分观察家视为中国光伏产业激进扩张的必然结果。中国光伏组件出口依存度*,2010年之前98%的产品出口欧美市场,2011年这项比例仍然高达90%,美欧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双反”令其雪上加霜。仅欧盟9月6日宣布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一案,根据中国*公布的数据,2011年中国光伏电池对欧出口204亿美元,占同期该项产品出口总额的73%。英利集团认为,此案将直接导致逾3500亿元的产值损失、逾2000亿元的不良贷款以及30万至50万人失业。
就*光伏产业而言,在对300多家光伏电池板制造商数据分析基础上,可再生能源咨询机构GTM研究10月16日发布报告称,未来3年*光伏产品年均供应量将超出市场需求3500万千瓦,产能过剩很可能导致180家光伏电池制造商在2015年之前破产或被兼并,亦即60%的企业退出市场。
然而,倘若从与传统化石能源竞争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不难对光伏产业的“盲目扩张”取得新的认识。光伏产业与其zui大竞争对手传统化石能源竞争的关键是什么?近年来光伏产业得以实现高速成长的背景是什么?光伏产业与传统化石能源竞争的关键是价格和降低成本,光伏产业近年来得以实现高速增长,主要背景并不是各国、各地政府的扶持,而是新世纪以来这一轮初级产品牛市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价格持续大幅度暴涨。各国、各地政府之所以决策强力支持太阳能等新能源,原因也在于此。太阳能发电迄今成本仍高,而且在供应电力稳定性等方面还不能与常规的火力发电站相比。如果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保持低价,无情的市场规律将使得光伏产业难以找到足够的需求;而如果需求太小,导致生产规模太小,不足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光伏产业的成本就难以下降,也就更难以打开市场销路。正是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价格暴涨,才使得太阳能发电的商业竞争力陡增,并藉此赢得了较大市场规模,光伏产业生产才得以实现一定程度的规模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增强其价格竞争力,形成“市场扩大规模经济效益降低成本需求进一步扩大”的良性循环。
上述良性循环要想实现,关键就在于高投资和迅速形成生产能力,以推动生产成本和价格快速降低,从而抢在化石能源行情大幅度下跌之前建立对化石能源的可持续的价格竞争力。
回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石油危机前后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命运变迁,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一点对光伏产业何其重要。
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前期,水力、核电、煤炭等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开发取得长足进展:二战时期苦于油源匮乏的德国开发的煤炭液化技术在战后长期被束之高阁,那时又被从故纸堆里翻出来并一度大放异彩;巴西大规模推行酒精燃料汽车计划;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在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下竟然投入巨资在中国开发安太堡煤矿……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1973年~1974年和1979年~1980年的两轮油价暴涨。用工业化国家出口的制成品衡量,1974年石油实际价格上涨将近3倍之多,以至于西方经济学者将欧佩克主导的这两轮大幅度提高油价称为“世界历*垄断力量的zui大胜利”、“有史以来zui成功的人为大提价”。然而,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实际油价显着下跌,很多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长期遭遇冷场,直至新世纪这一轮初级产品牛市才再度翻生。
对于光伏产业而言,替代能源的上述历史*有可能重演。这两年初级产品牛市已经终结,包括能源在内的初级产品行情已经显着下跌,美国发起的“页岩气革命”更令石油、天然气价格面临持续下行的重压,美国天然气价格比一年前下跌了一半左右,欧美石油*盈利因此普遍下滑。
虽然埃克森美孚公司第二季度账面净利润有所增长,但这种增长主要来自出售在日资产等临时性利润,其实际净利润是减少的;雪佛龙公司二季度净利润同比减少7%至72.1亿美元;英荷壳牌石油公司第二季度净利润40.63亿美元,同比锐减53%;英国石油公司第二季度亏损13.85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盈利57.18亿美元,是该公司2010年第二季度遭遇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以来*次出现季度亏损……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是石油服务供应商如哈利伯顿、贝克休斯、威德福等公司,其今年第二季度北美地区经营利润也同比下降了10亿美元左右。
金融市场参与者们大力炒作的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预期、中国和欧洲反危机政策、中东动荡等题材固然能够在能源和其他初级产品市场上制造一次次反弹,却不足以改写初级产品供求关系的总体格局及其行情大势。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包括太阳能在内的新能源价格维持高位,只能使其在传统能源价格下跌时被加速淘汰。不错,光伏产业上下游价格均大幅度下降,光伏组件产品价格从10年前的6美元/瓦下降到目前的1美元/瓦;多晶硅进口价格从2008年zui高时节的接近300美元/公斤下跌到2012年年初的30.5美元/公斤,然后进一步下跌到6月的23.6美元/公斤……这样的下跌固然给相当一部分企业带来了困难,但基于上述分析,这样的大幅度跌价恰是光伏产业可持续生存所*的。
也正是从与传统化石能源竞争的角度出发,生产成本明显低得多的中国光伏企业具有更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这个产业发展的方向。根据GTM研究报告的数据,欧洲、美国和日本光伏电池企业制造成本超过80美分/瓦,中国企业成本为58~68美分/瓦。尽管该报告估计未来3年内将有54家中国光伏企业破产或被兼并,但同一份报告估算的光伏电池企业破产、被兼并者数超过180家,中国企业破产家数占比在30%以内,明显低于中国光伏产业产能占全行业比重,实际上是从侧面认定了中国光伏企业在全行业严冬中生存能力更强。
2009年,我国多晶硅、硅片、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的产能分别占总产能的25%、65%、51%、61%。据欧洲光伏协会统计,2009年太阳能电池企业中,我国企业占据4席。
2010年,中国光伏产业产能为8000兆瓦,占光伏产业产能一半以上。
2012年,中国大陆光伏电池产能占总产能的63%,其余产能主要分布在中国台湾省、日本、东南亚、韩国、欧洲等区域,美国光伏电池产能(包括不在此次“双反”之列的薄膜电池)仅占总产能的2%。
有鉴于此,怂恿对中国同行发动“双反”、企图维持光伏产品高价的欧美厂商奉行的是一条不切实际的错误的经营思路,只能延缓光伏产业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的进程,在常规化石能源面前难与争锋。即使不考虑欧美光伏产业获得了巨额政府资助的事实,带头投诉中国产业、挑起美欧对华“太阳能战争”的德国太阳能世界公司(SolarWorld)一家在2003年~2011年间直接获得的政府资助就有1.37亿欧元;即使不考虑公平竞争的原则;即使不考虑中国已经具备了发动贸易报复和在世贸组织打“规则战”的能力,单从美欧自身得失和想要达到的目的出发,他们发起的这场“太阳能战争”也在多个方面深陷误区。zui大的误区就是他们发起的这场“太阳能战争”本身就会压缩光伏市场的成长前景,进而损害他们意欲拯救的国内光伏产业。就算是欧美政府“成功”地将中国光伏产品拒之门外,他们的本土光伏企业也经受不起廉价的传统化石能源竞争。实际上,GTM研究的报告也认定,美国、欧洲和加拿大等制造成本偏高地区的企业倒闭数量将zui多,德国太阳能世界、Conergy和西班牙埃索菲通太阳能公司均被列入可能破产或被收购行列。
而由于中国国内市场广大,且中国政府必定会在国内消费和开拓出口新市场方面采取措施,这个行业国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暴跌也给国内市场需求上升创造了条件,欧美的“双方”也不可能打垮、消灭中国光伏产业这个竞争对手。毕竟,根据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11年中国占实际GDP份额已达14.3%,与整个欧元区相等;目前欧盟光伏市场为20GW,因此中国“十二五”计划制定的22GW~25GW的目标并非虚无缥缈无从落实,而是很有可能实现的。
基于上述分析,中国光伏产业的高速成长本身并非错误,但行业进入的技术标准等壁垒太低、监管太“温柔”,以至于不具备基础专业知识、在生产中大量使用废次料的小厂也得以大量兴起,恶化了整个行业的发展环境,让我们在不可避免的优胜劣汰的产业竞争中付出了一部分本可避免的代价。能够推动一个新兴产业在数年之内跃居世界*、占据市场60%以上的份额,这是中国发展能力的表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企图“赶超”中国之际,这种能力正显得日益可贵。我们该做的是借助当前的行业严冬淘汰不合格小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不能指望*避免源于优胜劣汰竞争的“产能过剩”和“浪费”;而如果我们想在一个重要行业的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即使在性产业危机中有一批企业被淘汰,只要破产重组企业占比低于产能占比,在产业重组之后的*和地位就仍然会保持或继续提高。
想检测设备:高强螺栓检测仪/抗滑移系数检测/门窗三性检测设备/幕墙四性检测设备/平板导热仪/水紫外辐照试验箱/建筑维护结构检测仪/密封胶相容性试验箱
: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