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在玛雅历法中神秘色彩浓重的2012年,迎来充满希望的2013年,却不料一场持续多日、惹人发怵的雾霾天气让这希望蒙上了层层阴影,留下种种警示。2012年建筑业有荣耀、有收获,但也有类似的雾霾,且大有可能继续影响到2013年。唯有认清这些“迷雾”,方能冲破“迷雾”,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转型升级:何处是“出口”
转型升级,这是一个不变的话题,在2012年依然处于持续升温中。但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成效究竟如何,只能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欢喜于找对了获得大发展的“出口”,有人愁在盲目跟风后的自我迷失,不慎走进“误区”,如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行业,不顾客观条件过度强调房地产投资、多元化、化、占领市场,同时期望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转型升级,忽略主业经营的“内功”修炼,看不到转型成功的企业在企业理念与价值观锻造、市场调研与可行性研究、人才与技术储备、管理与经营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所做的长时间的艰苦准备与持续努力。
有专家曾就建筑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出这样的忠告:从*导向的企业转型为愿景按使命导向的企业,从利益结盟导向的企业转型为价值观导向的企业,从做大导向的企业转型为做强导向的企业,从多元化企业转型为专家品牌型企业;从粗放经营型的企业升级为精细化经营的企业,从*型导向的企业升级为集约化经营型的企业,从舢板捆绑型企业升级为航母型的企业,从大象型企业升级为具有敏捷数字神经型的企业。这从方向性方面指出了转型和升级的要点,也是企业追求成功的根本,只有把握住这些“根本”,“出口”才不会遥远。
随着特级资质重新就位的结束,“应试”建设的压力也随之卸下,真正检验成果的时候到了。建筑企业能否让耗资巨大的信息化建设系统服务于企业发展,重点将在于思想认识上的转变。行业内流行着一句话:“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其核心意思在于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重点要做好企业“一把手”的工作,让其了解信息化、重视信息化,从而成为企业和“一把手”的管理工具与手段,信息化建设过程实际上也是企业管理工作规范化的过程。同时,信息化建设是团队建设工作,需要企业每一个人的通力合作。另外,信息化建设是系统工程,也是长期工程,需要长期的投入与坚持,企业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诚信评价体系:还需“更上层楼”
2012年,见诸报刊及网络中关于建筑业诚信评价体系的报道颇多,全国各省市都在积极出台相关的法规、办法,评选诚信企业,建立信用档案等等。诚信评价体系建设工作现如今已蔚然成风,这为诚信企业赢得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为建筑市场的规范、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的保证作出了突出贡献。
虽然诚信评价体系建设在行业内已基本形成共识,但一直囿于区域限制,且各地的建设层次与程度不一。在这方面,广州市走在了前列。早自2009年7月1日开始,针对招投标中乱象丛生的现象,广州市城乡*陆续推出施工企业、招标代理机构、监理企业等各类企业的诚信排名。与此同时,在招投标过程中,企业诚信综合评价分占20%,实现了从单纯经济报价竞争向依靠企业实力竞争的转变,同时也使得诚信排名对企业具有刚性约束力,进而督促企业提高工程建设水平,并助推治腐长效机制建设。北京市也将从2013年开始启用新的评价体系规范建设工程施工招投标,“信用标”将与“技术标”、“商务标”一起,成为施工企业投标文件的三大组成部分。
建筑业是开放性行业,不能因为区域性的限制而使这项工作的价值大打折扣,因此逐步探索并建立全国统一的建筑业诚信评价体系,实现全国联网成为当务之急。业内人士还指出,针对建设行业各类不同市场主体构建起系统的诚信评价体系是建筑业诚信评价得以发挥zui大作用的保证。另外,还应和工商、税务、金融、司法、纪检等其他部门实现资源共享,使之能对企业作出更为准确、全面和综合的评价。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双刃剑”的威力如何
随着建筑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的推行,有关“营改增”的各类讨论和测算的热度随时间推移而在2012年逐步攀升,建筑企业也从之前的“无动于衷”变成“坐立不安”,全因藏在背后的危机逼迫而致。虽然试点工作已经推迟,但“营改增”工作绝不会停止,因此,2013年,直面危机,努力做好相关准备才能保行业与企业之万全。
相关部门在具体政策的制定上需要充分考虑建筑业的实际情况,如建筑企业负担重、利润低,存在大量不可抵扣的进项税支出、建筑市场相对不规范,这些有赖于全行业的认真研究与奔走呼告。
对于建筑企业,如果应对得当,“营改增”的压力或许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一是企业经营行为必须更加规范,如在供应商和分包商的选择上更为严苛与规范化;二是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以抵消“营改增”带来的负面影响;三是促使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合同管理与审核、财务核算能力等方面。“营改增”这一柄“双刃剑”威力到底如何,有待时间证明。
2012年建筑业留给我们的警示远不止于此,只期能由此抛砖引玉,引起重视,为美丽2013作好准备。
转型升级的模式与案例不能照搬,但可借鉴,亦可引起反思。为此,整理行业内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并编制成相关资料,加大力度对此进行研讨和交流,或许可成为帮助企业找到真正“出口”的好办法。
特级资质就位与信息化:“应试”建设之后
2007年3月,原建设部印发《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2012年3月,*发布公告,公布了已核准的228家特级资质施工总承包企业名单。在这一场历时4年的特级资质重新就位的历程中,信息化建设被作为重点工作,花费了建筑企业大量的精力与财力,也引起了行业内广泛的解读、研讨与交流,其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在未通过审查的20家企业中没有一家是因为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而“落榜”的。但因为这一轮的信息化建设热潮更多是源于资质就位的外部压力,而非根植于内部意愿,加上有评审表和细则,使之有了“应试”建设的味道,使其在实际成效方面存在一定的隐忧。有些企业对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甚至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没有认识到特级资质重新就位过程中将信息化作为重点考评对象的目的与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