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光伏业如何在建筑节能中找到未来
点击次数:2558 更新时间:2013-04-08
工控摘要:2012年是我国光伏产业zui困难的一年。撇开政策的扶持,光伏产业的发展短期内需寻求新的有效的技术路径,并加强在各个领域内的推广和应用。在这其中,光伏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是重要领域之一。事实上,光伏发电在节能建筑中的运用也有诸多需要探讨和审视的问题。如何让光伏在建筑节能中占有“一席之地”?建筑节能中光伏推广又面临哪些“瓶颈”?又该如何解决?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节能研究所副所长朱丽。
并网光伏发电建筑实现零能耗
记者:目前我国的光伏发电建筑应用包括哪几个方面?
朱丽:光伏发电建筑的应用主要包括离网和并网两种情况。在城市能源布局中,光伏电站成为分布式能源的主体,可优化城市电网的运行,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离网光伏系统因要求具备蓄电设备,成本高,一般规模较小,主要用于边远地区、边防哨所等。采用并网的建筑可成为零电耗甚至负电耗建筑,视应用成本而定。零能耗建筑通过采用较好的保温隔热性围护结构,降低采暖制冷能耗,然后辅以光伏发电,可实现零能耗。
根据一体化程度,光伏在建筑上的应用可分为独立式、附加式和一体化3种形式。独立式一般置于建筑周边空地或通过支架搁置于建筑屋面上;附加式在建筑一体化方面有所进步,光伏组件与屋面或墙面贴合,我们称之为“双层围护结构”;一体化则是光伏替代部分围护结构,成为建筑表皮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光伏屋面、光伏遮阳、光伏幕墙等,具备建筑学中所谓的“技术美学”特征。应用建筑类型涉及住宅、办公和会展等,目前较大规模的一体化应用以大型公建为主,而大规模的社区光伏电站则以独立式为主。
光伏发电缺少有效的市场培育政策
记者:实现光伏发电建筑应用的产业化发展,存在哪些难点?
朱丽:在出口下滑的情况下,产业政策和企业战略重心开始转向国内市场,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出现增速提高苗头,但是在规模应用方面,国内市场问题比较突出,有效的发展途径有待探求。
首先,从政府引导看,光伏发电战略高度不够,缺乏长期的规划安排。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有两个特殊性:一是产业发展几乎全部依靠国外市场的高速增长,光伏产品出口比重一度超过95%;二是行业内的大企业几乎全部是民营企业,光伏产业也是我国少有的几个主要依靠民营经济发展起来的行业。也正因为这两个特殊性,地方政府仅仅是支持光伏产能的规模扩张,鲜有行之有效的市场培育政策。
其次,从经济效益看,光伏应用成本仍然偏高,市场竞争力有限。无论是集中式的大型光伏电站还是分布式的屋顶电站,经济性是决定光伏能否被采用的zui重要因素。
第三,从激励机制看,利益相关者难以协调。分布式、小规模的光伏电站一般依托于建筑屋顶,光伏发电如果不能被本地用户消费完,还需要通过电网系统输送到其他地方,因此光伏电站建设和使用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是屋顶所有者和电网公司。另一个障碍来自电网公司,分布式光伏电站发电量有限,且大部分被用户自己消费,并网后对电网系统的影响并不大,目前也有相关规定要求电网公司为分布式电站上网提供相应端口和设备。但是,电网公司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积极性不高,以各种理由推脱。一些工业区光伏电站采取“侧并网”方式,即与电网并网但发电不上网,并没有起到“并网”的实际效果。
第四,从扶持政策看,政策缺乏实施细则,扶持效果不佳。国内对光伏应用市场的扶持政策主要有“金太阳工程”和对分布式电站的补贴。但是,这些扶持政策基本上没有实施细则,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并网光伏发电建筑实现零能耗
记者:目前我国的光伏发电建筑应用包括哪几个方面?
朱丽:光伏发电建筑的应用主要包括离网和并网两种情况。在城市能源布局中,光伏电站成为分布式能源的主体,可优化城市电网的运行,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离网光伏系统因要求具备蓄电设备,成本高,一般规模较小,主要用于边远地区、边防哨所等。采用并网的建筑可成为零电耗甚至负电耗建筑,视应用成本而定。零能耗建筑通过采用较好的保温隔热性围护结构,降低采暖制冷能耗,然后辅以光伏发电,可实现零能耗。
根据一体化程度,光伏在建筑上的应用可分为独立式、附加式和一体化3种形式。独立式一般置于建筑周边空地或通过支架搁置于建筑屋面上;附加式在建筑一体化方面有所进步,光伏组件与屋面或墙面贴合,我们称之为“双层围护结构”;一体化则是光伏替代部分围护结构,成为建筑表皮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光伏屋面、光伏遮阳、光伏幕墙等,具备建筑学中所谓的“技术美学”特征。应用建筑类型涉及住宅、办公和会展等,目前较大规模的一体化应用以大型公建为主,而大规模的社区光伏电站则以独立式为主。
光伏发电缺少有效的市场培育政策
记者:实现光伏发电建筑应用的产业化发展,存在哪些难点?
朱丽:在出口下滑的情况下,产业政策和企业战略重心开始转向国内市场,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出现增速提高苗头,但是在规模应用方面,国内市场问题比较突出,有效的发展途径有待探求。
首先,从政府引导看,光伏发电战略高度不够,缺乏长期的规划安排。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有两个特殊性:一是产业发展几乎全部依靠国外市场的高速增长,光伏产品出口比重一度超过95%;二是行业内的大企业几乎全部是民营企业,光伏产业也是我国少有的几个主要依靠民营经济发展起来的行业。也正因为这两个特殊性,地方政府仅仅是支持光伏产能的规模扩张,鲜有行之有效的市场培育政策。
其次,从经济效益看,光伏应用成本仍然偏高,市场竞争力有限。无论是集中式的大型光伏电站还是分布式的屋顶电站,经济性是决定光伏能否被采用的zui重要因素。
第三,从激励机制看,利益相关者难以协调。分布式、小规模的光伏电站一般依托于建筑屋顶,光伏发电如果不能被本地用户消费完,还需要通过电网系统输送到其他地方,因此光伏电站建设和使用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是屋顶所有者和电网公司。另一个障碍来自电网公司,分布式光伏电站发电量有限,且大部分被用户自己消费,并网后对电网系统的影响并不大,目前也有相关规定要求电网公司为分布式电站上网提供相应端口和设备。但是,电网公司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积极性不高,以各种理由推脱。一些工业区光伏电站采取“侧并网”方式,即与电网并网但发电不上网,并没有起到“并网”的实际效果。
第四,从扶持政策看,政策缺乏实施细则,扶持效果不佳。国内对光伏应用市场的扶持政策主要有“金太阳工程”和对分布式电站的补贴。但是,这些扶持政策基本上没有实施细则,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