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追求建筑环保技术堆砌反耗能
点击次数:1585 更新时间:2013-11-04
工控摘要:近日,上海一幢居住用节能绿色建筑遭遇尴尬:外墙、屋顶全部采用高标准保温设计,窗户配置隔热双层中空玻璃,采用集中供能系统,燃气热水锅炉效率高达93%;谁知实际运行下来能耗不降反升,夏天没到就要提前开空调降温,冬季采暖费用是普通住宅2.7倍。
细究下来才发现,一系列高科技手段不符合住宅间歇式用能模式,空有一身“*”,无奈望能兴叹。令人遗憾的是,类似的“浪费大户”并非个别。
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建筑节能领域存在过度追求高新技术,忽视实际应用需求的趋势,直接导致一些项目沦为新技术的低效堆砌,值得警惕。
建筑节能,是全社会节能减排的核心环节之一。2015年末全国20%的城镇新建建筑须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杨建荣博士给出数据,目前全国已公示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的建筑项目)1025个,其中上海86个。这些项目无疑是未来节能建筑的探路石,然而其中也有小部分“不和谐”音符。
上海一幢办公楼设计时,简单照搬了德国高标准围炉结构节能设计,保温性能和气密性很好,却没有充分考虑到本地气候特点而加强通风设计。建成后发现,普通建筑在室内温度过高而室外温度适宜时,通过开窗就能快速排出热量,可这幢几乎开不了窗的大楼,只能靠空调降温。
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一栋老年公寓。那里每栋楼都装上了太阳能热水系统,恒温循环,燃气辅助加热,保证打开水就有热水。没想到老年人使用热水量很少,设备很多时候空转,单位能耗飙升。2008年至今,上海获得绿色设计标识的项目中,仅5个获得运行标识,意味着仅1/17不到的项目在实际运行中达到节能指标并通过评估。对此,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专家田炜直言,没有一项节能技术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也不是越新越好,越贵越好,应加强关注末端使用的真正需求。
田炜提出绿色建筑的"金字塔"模型,"塔尖是对可再生能源的选择,第二层为提高设备能效,第三层则是建筑设计。"在这些之下zui重要的基础,是对用能模式的深入考量。不同功能的建筑能耗组成不同,技术选择侧重各异。他举例,一般办公建筑的能耗大头在空调上,而轨道交通建筑的能耗组成中,过半用于电力控制,因此对后者的节能技术选择应侧重于电气管理、智能化控制系统。再如,建筑要求良好的空气质量,又须有效屏蔽飞机起降的噪声干扰,所以要解决冷热舒适的问题不能选择自然通风路径。
以上海两座商场建筑汇金广场、飞洲为例,统计显示照明都占其建筑总能耗的一半,这与一般办公楼20%都不到的水平大相径庭,鉴于此,可通过节能灯具、智能分时控制及对照明供电系统进行节能优化等技术,降低能耗。
在他眼中,只要匹配用能模式,就算不那么"高新"的技术,同样是上佳选择,哪怕一只电灯开关也能"办大事"。在中小学教室的绿色节能设计中,纵向分区控制,也就是靠窗一排、当中几排、靠门一排的灯各自有一个开关控制,就可节省2/3的照明能耗。
也有专家认为,节能建筑中出现"耗能大户",深层原因除了对高新技术的盲目追逐外,还在于全过程评价体系的缺失。
田炜说,此前调查本市60多个挂"示范"牌的绿色建筑,结果"非常不理想",有的建筑配备了很好的太阳能热水泵,之前运行良好,由于换了物业公司,管理人员不会用,就此成了摆设;有的项目设计科学、建设精心,建成后才发现太阳能板放置的地方*被隔壁房子阴影遮挡,形同虚设。
同济大学绿色建筑及新能源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谭洪卫指出,这一现状不仅浪费人力财力,而且可能影响政府部门对建筑节能的决策和规划。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并完善建筑能效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应是全过程的管理,从建筑设计、建设、运营等各个环节收集大量数据,科学测算评估建筑实际的节能效果和能源利用效率。
细究下来才发现,一系列高科技手段不符合住宅间歇式用能模式,空有一身“*”,无奈望能兴叹。令人遗憾的是,类似的“浪费大户”并非个别。
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建筑节能领域存在过度追求高新技术,忽视实际应用需求的趋势,直接导致一些项目沦为新技术的低效堆砌,值得警惕。
建筑节能,是全社会节能减排的核心环节之一。2015年末全国20%的城镇新建建筑须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杨建荣博士给出数据,目前全国已公示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的建筑项目)1025个,其中上海86个。这些项目无疑是未来节能建筑的探路石,然而其中也有小部分“不和谐”音符。
上海一幢办公楼设计时,简单照搬了德国高标准围炉结构节能设计,保温性能和气密性很好,却没有充分考虑到本地气候特点而加强通风设计。建成后发现,普通建筑在室内温度过高而室外温度适宜时,通过开窗就能快速排出热量,可这幢几乎开不了窗的大楼,只能靠空调降温。
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一栋老年公寓。那里每栋楼都装上了太阳能热水系统,恒温循环,燃气辅助加热,保证打开水就有热水。没想到老年人使用热水量很少,设备很多时候空转,单位能耗飙升。2008年至今,上海获得绿色设计标识的项目中,仅5个获得运行标识,意味着仅1/17不到的项目在实际运行中达到节能指标并通过评估。对此,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专家田炜直言,没有一项节能技术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也不是越新越好,越贵越好,应加强关注末端使用的真正需求。
田炜提出绿色建筑的"金字塔"模型,"塔尖是对可再生能源的选择,第二层为提高设备能效,第三层则是建筑设计。"在这些之下zui重要的基础,是对用能模式的深入考量。不同功能的建筑能耗组成不同,技术选择侧重各异。他举例,一般办公建筑的能耗大头在空调上,而轨道交通建筑的能耗组成中,过半用于电力控制,因此对后者的节能技术选择应侧重于电气管理、智能化控制系统。再如,建筑要求良好的空气质量,又须有效屏蔽飞机起降的噪声干扰,所以要解决冷热舒适的问题不能选择自然通风路径。
以上海两座商场建筑汇金广场、飞洲为例,统计显示照明都占其建筑总能耗的一半,这与一般办公楼20%都不到的水平大相径庭,鉴于此,可通过节能灯具、智能分时控制及对照明供电系统进行节能优化等技术,降低能耗。
在他眼中,只要匹配用能模式,就算不那么"高新"的技术,同样是上佳选择,哪怕一只电灯开关也能"办大事"。在中小学教室的绿色节能设计中,纵向分区控制,也就是靠窗一排、当中几排、靠门一排的灯各自有一个开关控制,就可节省2/3的照明能耗。
也有专家认为,节能建筑中出现"耗能大户",深层原因除了对高新技术的盲目追逐外,还在于全过程评价体系的缺失。
田炜说,此前调查本市60多个挂"示范"牌的绿色建筑,结果"非常不理想",有的建筑配备了很好的太阳能热水泵,之前运行良好,由于换了物业公司,管理人员不会用,就此成了摆设;有的项目设计科学、建设精心,建成后才发现太阳能板放置的地方*被隔壁房子阴影遮挡,形同虚设。
同济大学绿色建筑及新能源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谭洪卫指出,这一现状不仅浪费人力财力,而且可能影响政府部门对建筑节能的决策和规划。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并完善建筑能效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应是全过程的管理,从建筑设计、建设、运营等各个环节收集大量数据,科学测算评估建筑实际的节能效果和能源利用效率。